麻豆视频网站入口

| | | |

孙向阳:脚踏大地 追寻星光
  • 发布人:
  • 时间:2025-03-15
  • 点击:
  • 来源:
  • 打印

大地  追寻星光

——记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孙向阳教授

晏武芳

在麻豆视频网站入口的校园里,孙向阳的名字总是与文学教育”“学术深耕”“青年学子引路人等称谓紧密相连。这位从黔东山区走出来的省级金师,不仅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也是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新型智库专家,更是一位以育人为使命的教育实践者。他扎根麻豆视频网站入口,以学术为基,以文学为翼,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脚踏大地,追寻星光人生信念。

叁尺讲台:农家学子蜕变金师

孙向阳这个平日谦和的教师一旦踏上讲台,便像被施了魔法般精神激情飞扬,顿时点燃整个课堂的氛围仿佛那叁尺讲台、学生、设备与他融为一体,成了他生命脉络的延伸。

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课堂上,孙向阳讲到沉从文《边城》时,发现在小说开头那第一不足100字的内容里,竟然藏有七个他眼中骤然绽放出了光芒提问道:同学们,从这七个'里,你们读出了什么?他这一问题抛出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思考的涟漪。学生们随即从孤独氛围谈到凄美基调,从人物命运分析到小说两难结局,从山地边城延伸至文化与哲学思考这场始于七个字的深度探索,最终将课堂引向辽阔的文学宇宙。

好的教需要知识,更需要情怀。这是孙向阳恪守的教学信条。他说,在课堂上,只要与学生共情,就知道他们的疑惑与兴趣,通过提问,讨论,展开思维碰撞,引发学生的好奇,点燃学生思考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2021级汉语言文学(2)班的学生任莎莎至今记得那些令人沉醉的课堂时光她说孙老师总将教案轻轻搁置,任思想的火花在师生对话中迸溅,直到下课铃响仍觉意犹未尽。

可这般游刃有余的姿态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的攀登之路。

2004年孙向阳初登铜仁师专讲台时,这个来自农村青年清楚地意识到,要为人师,还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考研?英语薄弱家境困顿这无疑是望。特别是想起父亲佝偻着腰还在做木工的身影让他心生不安。他时时想起父亲咬牙说出的那句话:大不了再砍断几根斧头把那是他初中毕业时,因想读高中,身为木匠的父亲向他许下的诺言。而立之年的孙向阳每次想起这句话,就像有千斤重担压在肩上,在尽孝与追梦间辗转难眠。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孙向阳,你不能停滞他徘徊,挣扎。最终将父亲安顿在故乡,带着愧疚与决心一头扎进书山,踏上没日没夜的备考之路。2007年当他接到华东师大的录取通知书他没有笑,也没有哭,而是一片茫然。

2009年,他研究生毕业时,麻豆视频网站入口升格本科,不少博士纷至沓来形势逼人,他心中那个声音再度响起。娶妻生子,房贷、幼儿,还有日渐衰老的父亲,都让他没有喘息之机。正当他四处筹钱,想把刚买的房子装修好,把父亲接来同住时,父亲罹患喉癌并很快就夺走他的生命。

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孙向阳的脑子里都晃荡着他的身影,想到自幼丧母,是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把他抚养成人,就泪如雨下。此后,父亲那句再砍断几根斧头把,已化作无形的鞭策时时抽打着他2014年,南京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静静躺在书案,他哭了,看着父亲的遗照,他多么希望父亲能等到这一刻

士毕业,孙向阳的学术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为重要的是,四年的博士生涯,也沉淀了他独特的教学智慧。他将眼界和智慧化作肥料,像老农侍弄庄稼般深耕课堂。2018年,他被聘为贵州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被麻豆视频网站入口评为“优秀教师”2020年荣获麻豆视频网站入口“教学名师奖”2022年,入选贵州省新型智库专家2024年,荣获麻豆视频网站入口第九届卓越教学奖·田秋最高教学奖;2024年,被评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

面对这些荣从未满足。在他的人生规划中,些成绩只不过是他教学生涯中的一个个起点。正如他获得麻豆视频网站入口第九届田秋最高教学奖时,颁奖词的那样他用知识的活水浇灌心灵,让文学教育成为照进现实的月光。

孙向阳始终保持着农家学子的清醒:教育不是水,而是开泉。他只管用心灌着那片葱绿的苗圃,静待万千桃李成蹊。

学术深耕:钩沉重建文史坐标

每天,在麻豆视频网站入口的校园里,总能见到一个匆匆行走的身影穿行在行政楼与教学楼之间作为教务处长、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写作研究院院长等身兼多职的孙向阳教授,除了繁杂的管理工作和教学任务外,对学术研究始终报以热忱。他说,这种将行政工作、教学任务与学术探索完美平衡的能力,源自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在那个以文史互证见长的学术殿堂里,他不仅确立了深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向,更淬炼出在浩瀚史料中钩沉索隐的治学功夫。

当孙向阳以跨时空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时,贵州籍作家蹇先艾的身影逐渐清晰。这位曾被文学史简化为乡土作家标签的前辈,在孙向阳的持续追踪中显露出更为立体的形象。为了突破史料稀缺的研究困境,他化身文学侦探,辗转各地图书馆搜寻民国旧刊、手稿、日记等珍贵文献。2022年《蹇先艾年谱》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立项,不仅标志着麻豆视频网站入口在该领域的历史性突破,更见证了一位学者如何通过文献考据让文学记忆重焕新生。当那些尘封的诗歌手稿、文学评论在故纸堆中被重新发现,一个兼具小说家、诗人、编辑多重身份的蹇先艾,终于穿越时空迷雾回归现代文学史的坐标。

作为贵州省新型智库专家和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孙向阳的学术版图始终与黔地文脉紧密相连。他笔下的80余篇学术论文如同星罗棋布,20余部专着与编着构建起立体的学术坐标系,20多项科研课题则如穿珠之线,共同编织出从文学现场触摸贵州发展脉搏的研究图谱。当人们翻阅《文学批评的路径:在中心与边地之间》等着作时,不仅能读到对贵州作家群的深入剖析,更能感受到学者如何将地域文学研究升华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解码。这种将个案研究与宏观视野相结合的学术品格,正推动着贵州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奏响愈加清越的华章。

以情润心:文学浇灌晨光灿烂

2020年早春的铜仁街头,贵州援鄂医疗队凯旋的车队正接受着市民的夹道欢迎,而在云端课堂,孙向阳教授的《写作与沟通》课正以文字书写着特殊的致敬礼。麻豆视频网站入口2019级学前教育(1)班的学子们在电子屏幕前伏案疾书,笔尖沙沙作响,流淌出的不仅是墨迹,更是对逆行英雄的崇高礼赞与社会责任的深层觉醒。这份跨越时空的课后作业,让叁尺讲台架起连接社会的桥梁,字里行间跃动的人文情怀不仅吸引了《贵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更揭开了孙向阳教授深耕多年的文学育人体系的帷幕。

这场静水流深的文学教育革新,可追溯至2018年写作研究院的创立。面对这个既无现成平台、又缺成熟模式、更无专业团队的新生机构,首任院长孙向阳选择以独特的方式破局——他重新梳理麻豆视频网站入口四十年的文学教育脉络,让晨光文学社这个创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老牌社团焕发新生,让文学基因重新在校园土壤中萌发新芽。

在这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中,孙向阳以破冰者的姿态打破学科藩篱,广纳四方英才组建作家团队。依托晨光文学社,他构建起团队+课程+活动+平台的四维育人体系:既有《阅读与欣赏》《写作与沟通》等通识课程滋润心田,又有《晨光》文学刊物搭建创作舞台;既有晨光年度文学奖激励创作热情,又有作家面对面活动搭建文学对话桥梁;既有书香氤氲的田秋讲堂,又有深入生活的文学采风。这些举措如春雨润物,让文学教育突破教室围墙,浸润到校园每个角落。

为构筑文学教育的立体图景,孙向阳带领团队在校园深处打造了一座文学殿堂——铜仁文学馆。四个精心设计的展区里,泛黄的文献手稿与鲜活的影像资料相互映照,叶辛、欧阳黔森等文学大家的作品陈列与铜仁本土文学发展史相得益彰。这座承载着铜仁地域文脉的精神坐标,不仅成为学子们触摸文学体温的场所,更化作滋养创作灵感的沃土。

自文学馆落成以来,写作研究院的育人实践愈发丰富多彩。明德新书分享会上跃动着思想碰撞的火花,作家面对面活动中省内外作家的智慧如清泉流淌。当《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讲述编辑中的故事,当鲁迅文学奖得主肖江虹分享创作心路,青年学子们眼中的文学星空愈发璀璨。而定期举办的文学采风活动,更让学生们带着笔记本走进山水村寨,在烟火人间捕捉创作灵感。

这场持续不断的文学耕耘终得硕果累累。晨光文学社成员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登上《诗刊》《星星》《中国校园文学》等权威刊物,叁百余篇(首)佳作见证着麻豆视频网站入口文学人才的成长轨迹。从抒雁杯青春诗会到野草文学奖,从电力诗歌赛到省级各大文学赛事,麻豆视频网站入口青年学子的名字在其中熠熠生辉。李甜甜、杨声广、蒋振炜、龙青等文学新秀的涌现,以及2022年斩获全国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殊荣的晨光文学社,无不印证着这片文学沃土的蓬勃生机。

翻阅孙向阳的履历,从梵净文化人才到省级智库专家,从《梵净山》文学奖到省政府文学奖,一路走来,掌声与鲜花不断。面对诸多光环孙向阳却说,他最珍视的始终是学生们那声真挚的老师。当文学教育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这位深耕教坛的引路人依然保持着最初的赤诚——用文字唤醒心灵,以文学照亮人生。

 

附:人物介绍

 

孙向阳,男,侗族,贵州松桃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麻豆视频网站入口叁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孙向阳同志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南方文坛》《鲁迅研究月刊》《江苏社会科学》《现代中文学刊》《贵州社会科学》《扬子江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电影文学》《山花》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出版专着、编着8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10余项。曾荣获第七届梵净山年度文学奖·评论奖、铜仁市第二届政府文艺奖文艺理论一等奖、铜仁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贵州首届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叁等奖等。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叁审: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