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课程案例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教师康复行业经验缺失、学生职场真实体验缺失和课堂教学鲜活案例缺失的问题,开展课程改革,采用“引水灌田”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医校师资双互进,提升教师行业经验;通过真实职场变课堂,提高学生康复技能;通过学生创编活案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医教合作,使得学生的学业、教师的能力和医院的业务均取得显着的成效。课程通过“走下去,深入医院”和”走出去,扩大影响“的方式深度推广课程成效,受到同行、社会和学生一致好评。
一、课程教学“真实”痛点
《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是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技能课,该课程开设在大叁第二学期,学生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学习,对自闭症儿童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基本教育康复方法并未开展深入学习,并且这一阶段专业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能力及路径还有所欠缺。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真实”痛点:
(一)教师康复行业经验缺失之痛
如何推进新文科建设,丰富学生医教结合知识?《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课程涉及多种教育与康复结合的实操方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兼具康复类行业经验知识。但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没有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课堂理论讲授缺乏可操作性,学生理解困难。
(二)学生职场真实体验缺失之痛
如何构建真实实训平台,增强学生职业岗位认识?《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实践技能,因校内实训室缺乏,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以“灌入式”理论传授为主,导致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经验缺失,缺乏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这一职业技能的掌握。
(叁)课堂教学鲜活案例缺失之痛
如何创编课程鲜活案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是一门实操要求较高的技能课。课堂中若缺少鲜活的案例去融入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实操技术掌握困难,后期难以深入研究。加上学生受成长环境、自身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自闭症儿童缺乏直观认识,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不足,很难对自闭症儿童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二、问题解决“创新”举措
为了有效解决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叁大“痛点”问题,课程负责人围绕“新文科”建设,开展课程改革,积极与康复机构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采用“引水灌田”课程教学模式。具体课程问题解决的创新举措如下:
(一)医校师资双互进,行业经验真提升
为推进新文科建设,解决教师康复行业经验缺失问题,本课程采用“引进来”和“走下去”的方法与特殊学校、康复中心等相关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和教康技能培训,邀请医院康复医师来校为师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除此之外,专任教师定期带领学生赴特殊学校、康复中心等相关机构开展教学实操活动。
(二)真实职场变课堂,康复技能真提高
为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解决学生职场真实体验缺失问题,本课程与特殊学校、康复中心等相关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引水灌田”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平台。本课程利用真实职场开展课堂教学,将体验式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体验式教学主要以实践为起点、体验为过程、成长为目标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除此之外,本课程引入厦门大学郭建鹏教授的翱-笔滨搁罢础厂翻转教学模式,将线上智慧平台与线下真实职场平台结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叁)学生创编活案例,教学内容真生动
本课程与康复中心等相关机构合作,收集并创编鲜活案例,并且在生产一线开展案例式教学活动。将案例收集、案例教学、案例实操、案例创编融入《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教学始终。通过康复机构鲜活案例的课堂呈现,增进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直观认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特殊儿童发展观与教育观,以达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首先,本课程建立鲜活案例资料库,将收集和创编的鲜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第二课堂中,通过“社会协同公益助残服务”项目课程的实施,开展系列公益助残教学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鲜活案例,将案例中关注与关爱各类残疾儿童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容,增进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直观认识,自觉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鲜活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驱动,创编鲜活教学案例,通过线上线下案例情境再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不同于事例,案例是典型事例描述与理论诠释、情境事实分析与价值引领的综合体,有助于学生基于该案例进而了解今后遇到的类似工作场景。可以通过网络学习通平台、课堂和现场叁方协同共同作用于教学。网络平台既是教师发布案例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案例和参与研讨的主渠道,更是检验教师组织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渠道。案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
再次,案例实操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课程在实施方面采用学校“引水灌田”的模式,与公司、行业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为学生搭建见习、研习和实习的实践平台。学生在公司行业中,可以遇到鲜活的案例,企事业导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鲜活案例分析中的不足之处。
最后,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创编鲜活案例,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对鲜活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训练方案属于过程性评价,对案例训练效果进行评价属于结果性评价,因此案例分析与撰写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渠道。学生亲自创编鲜活案例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升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叁、课程改革“显着”成效
本课程针对教师康复行业经验缺失、学生职场真实体验缺失、课堂教学鲜活案例缺失叁大课程痛点,采用“引水灌田”课程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创新改革。通过这一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引社会资源之水,灌学生学业之田
在“引水灌田”课程模式开展下,本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有了显着提升。见下表1:
表1 学生研究成果增长情况表(仅与本课程相关成果)
时间/成果 | 教学改革前 | 教学改革后 |
发表期刊论文 | 1篇 | 14篇 |
国家大创项目立项 | 0项 | 1项 |
省级叁创赛获奖 | 0项 | 2项 |
参编着作 | 0部 | 3部 |
发表专利 | 0部 | 1项 |
(二)引社会资源之水,灌教师能力之田
在“引水灌田”课程模式开展下,本课任教师的专业教研能力有了显着提升。见下表2:
表2 教师教研能力成长情况表
时间/成果 | 教学改革前 | 教学改革后 |
合作发表核心论文 | 1篇 | 2篇 |
合作申报省级项目 | 0项 | 3项 |
获得省级奖励、荣誉 | 0项 | 3项 |
出版着作 | 1部 | 4部 |
推广学科与课程(讲座) | 2场 | 8场 |
(叁)引社会资源之水,灌医院业务之田
在“引水灌田”课程模式开展下,合作医院业务能力有了显着提升。见下表3:
表3 合作医院业务提升情况表
时间/成果 | 教学改革前 | 教学改革后 |
合作发表论文 | 0篇 | 12篇 |
合作申报项目 | 0项 | 3项 |
获得表彰、奖励 | 0项 | 3项 |
合作出版着作 | 0部 | 3部 |
入院残疾儿童数 | 72人次 | 300余人次 |
四、改革成效“深度”推广
(一)走下去,深入医院
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发展,课程负责人在康复医院建立博士工作站开展自闭症儿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康复医院自闭症患儿的实际教育康复训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所在康复医院树立了较好的口碑,也为本课程的进一步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走出去,扩大影响
该课程研究成果—“沙盘游戏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研究”,目前已在2020年12月贵州省教师发展中心“送培到县”培训活动、贵州省2021年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科教师集中培训、贵州省2021年“国培计划”特殊学校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培训、特教系党支部赴宏昕康新中医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公益培训以及赴六枝县特殊学校培训时进行广泛推广,课程研究成果受到省内同行及一线单位专业人员的高度评价。
五、课程教学“深入”反思
(一)课程反思
本课程在“引水灌田”课程模式的运行下,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课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性实训课时不足
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六种不同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方法,每项训练方法实践教学时间只有3课时,虽然大部分实操教学都在康复机构完成,但是有部分训练方法存在技术要求高、操作步骤繁琐等问题,每项训练方法如果学生仅仅靠3课时的教学时间是很难完全掌握并运用的。
2.校内实训基地不足
目前为止,虽然与医院合作为学生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平台,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适合该课程开展校内实训的基地,学生每次需要实训演练都只能利用课堂时间赴康复机构开展案例研究。
(二)优化策略
“引水灌田”课程模式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在课时安排、校内实训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1.增加课时
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学生专业技能发展需求和医院专业人员建议,专业将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该课程的实操课时数。另外,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开展与该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及项目课程,以弥补实操课时不足的问题。
2.拓宽场域
拓宽学生实训的校内场域。可以利用学校产教融合项目引进校外康复机构进校园。其次,推进专业认证,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中对校内实训室建设的要求,积极向学校申请建设校内实训室,拓宽学生实训场域。
(供稿:社会服务中心 编辑:张东方 一审:田淼 二审:梁光华 叁审:叶丹)